■ 研究领域
验室面向轻型有人/无人舰船、车辆和分布式海洋钻井平台等重大装备对高功重比/高能量密度动力能源系统亟需,以及天然气和石油远距离输运管道增压对大功率电力能源的需求,聚焦布雷顿热力循环过程中压缩、燃烧、膨胀和进排气过程效率和稳定性提升等问题,研究极高特征参数、极多流动模态、极强部件耦合以及极强动态演化条件下界面热/流输运机理与调控方法,构建先进动力能源系统,创新研发基于燃气涡轮动力的自主装备。
■ 研究方向
1.总体热力循环及宽域变模态理论:围绕能源动力装备清洁高效紧凑发展需求,开展氢燃料布雷顿循环变模态/过渡态性能特性研究,构建新质总体热力循环设计体系。
2. 跨尺度热湍流的热/流稳定性:围绕能源动力装备主流/二次流精准高效预测需求,研究复杂条件下流动多模态演化机制,建立极宽特征参数下边界层流动与换热预测的理论框架。
3.高效高可靠智能优化和健康运维:围绕能源动力装备全寿命周期性能持久维持需求,开展AI智能流体流场建模研究,建立高效高可靠系统智能故障诊断与健康运维体系。
4.极端使役环境下结构服役安全性:围绕能源动力装备长寿运行需求,开展装备极端使役环境下材料微观组织、力学及振动特性演化机制研究,构建面向视情维修的结构优化设计体系。
5.跨维度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平台:围绕整机研发体系建设及AI大模型赋能需求,结合整机测量数据,开展时空多维度耦合及缩放仿真技术研究,建立多学科、多保真度、多部件集成仿真平台。
■ 人员组成
现有职工38人,其中正高级岗位人员5人,副高级岗位人员12人;在站博士后3人,在读研究生36人。
■ 2024年项目情况
2024年度承担项目24项,新争取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卓越研究群体1项、院重点部署1项、院先导专项(C类)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A类)1项,企业委托2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B类)结题并获优秀、2项两机专项顺利验收。
■ 2024主要成果与工作进展
基础研究方面,聚焦涡轮动力内部非定常流动与失谐叶片响应的问题,建立了转-静耦合非定常力关联性,阐明了周向畸变条件下叶表非定常力时空关联机制;聚焦燃烧室低频燃烧不稳定性预测与抑制的问题,开展了天然气掺氢燃料火焰描述函数测量及理论建模研究,揭示了旋流预混/钝体/多孔板火焰等自激振荡机理及外激响应特性;聚焦涡轮叶片高温部件冷却效率与气动损失协同的问题,开展了横流下气膜孔流动损失研究,揭示了新型气膜孔内特征涡的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聚焦高雷诺数可压缩旋转湍流边界层精确模拟与转捩预测的问题,发展了熵粘大涡模拟方法,提出了旋转边界层失稳-转捩统一判定准则;聚焦复杂流场高保真度低成本解析的问题,初步形成了“物理机制引导-几何特征适应-智能算法驱动”的流场求解新范式,发展了集成传感器位置优化的流场高分辨率重建方法。
燃气轮机自主设计和应用推广方面,面向国家紧凑全电推进需求,自主研发3MW燃气轮机,已完成工程评审、初步部件试验,转入投产阶段。面向国家工业驱动和分布式发电需求,30MW燃机在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孔雀河压气站完成8000小时工业示范,已纳入国家管网集团公司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目录;在河南省安阳市河南利源集团焦化园区焦炉煤气发电站已累计运行1000小时,并实现5台份型号产品销售。
本年度共发表论文28篇,授权发明专利18件。重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发表在J. Fluid Mech.、J. Comput. Phys.、AIAA J.、ASME Turbomach.等流体力学、航空航天和叶轮机械领域权威期刊。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山东省科学技术青年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A类)和青年人才引进计划等奖励。
主 任:杜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