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领域
面向能源、动力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围绕空天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低碳高效清洁安全燃烧技术,提高发动机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化石/可再生/空天燃料有序转化等方面,开展燃烧诊断技术、变重力燃烧和催化燃烧研究。
■ 研究方向
1. 燃烧诊断技术研究:发动机先进诊断仪器自主研发;空天燃料燃烧动力学;掺氢/氨清洁高效燃烧关键技术研究;宽工况燃烧中间产物测量方法及计算方法研究;光/色/质谱等多谱联用技术在气相组分及多相反应检测中的应用。
2. 变重力燃烧研究:微/低/常/超重力燃烧的先进诊断技术;反应动力学研究;碳烟生成与火焰合成特种材料研究;微重力条件下多射流燃烧特性研究。
3. 催化燃烧研究:火焰合成/化学气相沉积技术;高活性催化剂制备与应用;VOC催化脱除;等离子体催化燃烧与应用研究;催化有序转化;催化燃烧诊断;ODHP/SHE;表面反应动力学计算和模拟。
■ 人员组成
现有职工11人,其中正高级岗位人员1人,副高级岗位人员1人,在站博士后3人;在读研究生26人(其中外籍8人)。
■ 2024年项目情况
2024年度在研项目27项,新争取各类项目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以及其他项目4项。
■ 2024年工作进展与主要成果
燃烧诊断方面,研制了多谱融合高分辨燃烧 Operando检测系统,测量精度达1ppm,用于发动机燃烧室燃烧过程中关键产物和燃烧特性分析;研制了50kW掺氢/氨旋流燃烧器,实现宽工况下掺氢/氨燃烧特性及关键中间组分的高精度诊断;研制了基于拉曼光谱的原位宽温区燃烧反应诊断仪,实现火焰、燃烧积碳、热解结焦、催化反应的原位诊断。
变重力燃烧方面,研制了可用于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柜的单/多射流燃烧器及碳烟采样装置,装置已上行至空间站待开展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开展了微重力实验,完成了乙烯/甲烷微重力燃烧特性实验,发现了“碳烟流星”现象,为深入探索碳烟的形成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燃烧动力学反应机理方面,揭示了C1-C4烃类燃料、C7-C11烷基苯、航油RP-3、C5-C7含氮芳香杂环、及C3胺类等低碳燃料的燃烧特性,分析了高压条件、燃料结构对污染物生成的影响规律,探测到多种含氮中间产物,建立了航空燃料燃烧化学分析方法,揭示了传统煤炭/天然气与氢气/氨气混然的作用机制。
高活性催化剂制备与应用方面,采用Ce、Cu和Cr等过渡金属对ZSM-5沸石进行改性,其在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中的催化性得到显著提升;运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铁/高岭土催化剂用于乙炔半加氢制乙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将Cr掺杂到碳纳米复合材料用于乙醇转化为生物燃料;使用火焰喷雾热解技术制备LaMnO₃钙钛矿催化剂结合实验与DFT计算探究甲烷氧化机理。通过这些工作,实现了多种金属氧化物的可控制备。
本年度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SCI论文28篇,EI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专利许可1项。
主任:田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