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部门

智能无人飞行系统实验室

  研究领域  

  面向智能化、无人化战略需求和应用需求,以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为指导思想,以国家低空经济发展为契机,充分利用研究所轻型涡轮动力的良好基础,探索智能无人飞行系统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力发展智能无人飞行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研发体系,形成紧跟需求和独具优势的拳头产品,力争成为我国智能无人飞行领域的重要推动者。此外,面向未来航空航天新结构新材料技术等重大需求,创新突破智能结构及制造、复合材料、测量测试等基础技术,并开展以921微重力燃烧为牵引的基础科学实验和在轨运维等。

  研究方向  

  1.智能无人飞行平台技术:飞行器总体设计、高效气动设计、宽频隐身设计、轻质高强飞行器结构设计及制造、高效飞发匹配综合设计、高性能飞控导航系统集成设计技、综合航电设计以及多学科优化设计等技术研发。 

  2.智能无人飞行器集群协同及试验技术:无人飞行平台飞控-任控-载荷协同技术、无人飞行集群机间智能协同技术、AI大模型及辅助决策技术、多机综合测试及评估技术等。

    3.智能无人飞行器应用及管理技术:面向用户的飞行器解决方案设计技术、飞行器飞行管理及风险评估技术。 

4.宇航实验系统及新结构新材料基础技术:微重及在轨运维、太空无机固化材料、微纳复合材料技术、先进测量测试技术等。

  ■ 人员组成 

  现有职工69人,其中正高级岗位人员5人,副高级岗位人员16人,在站博士后3人,在读研究生71人。

  2023项目情况  

  2023年度在研项目42项,新争取各类项目7项,其中院内项目9项,院外包括国家任务、企业委托等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及青促会人才项目1项。结题并通过验收项目3项,通过财务验收项目1项,完成自评估验收项目1项。

  2023主要成果与工作进展  

  高性能靶机方面,高性能靶机产品技术状态稳定成熟,完成升限、供靶时间、续航能力等多项性能指标的试飞考核,通过了性能鉴定试验,参与了相关演习并获得高度评价,通过了出口立项审查。新型大机动靶机完成了系统设计、集成调试飞行试。该系列高性能靶机性能指标先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备广泛应用前景。

  高空高性能无人机方面,高空高性能无人机在不同海拔气候特点的试验场地完成了多组飞行试验,测试了高原起降性能,验证了总体设计与集成、涡扇发动机、气动、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和功能,已转入工程样机研制,正在根据场景需求,配装任务载荷,开展应用验证飞行试验。针对未来高空无人机需求,开展了主动流动控制、变体平台及变涵道动力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预研和试验验证,突破了自维持气动设计、前缘变弯主动流动控制设计和多物理场耦合结构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  

太阳能无人机方面,某太阳能无人机完成了新一轮的结构方案优化与仿真工作,完成了能量与动力系统匹配的能量闭环优化、气动外形优化,进一步提高了该型无人机的飞行性能,完成了项目阶段总结。KT-1太阳能无人机完成了多轮气动优化,进一步提高气动效率,形成了总体优化方案,具备跨昼夜飞行能力。

在智能多机巡飞技术方面,完成高速平台集成、地面联调测试和飞行试验,完成低速平台的多机智能组网协同飞行动作、高速平台的升限和航时等功能性能指标飞行验证,全年共开展20架次飞行试验,突破多机智能协同编队算法、高精度组合惯导集成、低成本结构模块化设计、低成本航电模块化设计等关键技术。

在宇航实验系统技术方面,开展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在轨测试及运维研究工作,全年完成在轨测试与实验共计8次,累计点火成功5次,首次观察到微重力条件下扩散火焰及部分预混火焰在熄灭过程中特有的开口及勾状火焰结构熄灭过程;研制燃烧科学实验系统粗过滤器1套并随TZ-6任务上行。在TZ-7任务中,完成氧化剂气瓶、惰性剂气瓶等应用物资产品共计9台套,2套货包产品。

在基础技术方面,在非接触测量方面,重点开展了三种探头(基于主动光源的双目微视觉系统集成探头、非接触可调焦自适应多场同步集成探头、基于光纤束的多通道综合探头)试验与优化、探头热防护方案验证与优化、温度/应变校准装置优化设计、热端部件应力/温度场静/转子部件试验验证技术研究、非均匀温度场与应力场的转换仿真技术研究、多光谱辐射测温系统改进及其校准测试。

在复合材料叶片共固化技术研究方面,研制出一款基于金属骨架的复合材料压气机静子叶片,实现了减重和纤维体积含量高致密度的目标,并开展了静子叶片样片的气动吹风测试试验以评估其高周疲劳性能,目前开展项目的测试验收准备工作。

    本年度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7篇被SCI收录、1篇被EI收录;申请专利14项,获得8项专利授权。

  主  任:郑会龙   副主任:王波  杨肖芳  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