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关村储能产业与技术联盟联合主办的2025储能国际峰会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会议以“数智赋能产业变革 储能重塑能源格局”为主题,围绕这一核心议题,举办了大会开幕式、院士论坛、领袖闭门会、高端对话、以及40余场主题论坛,为储能技术与产业打造了一个专业且透视行业热点的多元交流互动平台。
大会得到了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开幕式现场汇聚了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储能产业链龙头企业等单位的2000余人,线上视频总观看人次突破260万人次。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所长陈海生研究员、储能研发中心主任徐玉杰研究员等出席会议。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二级巡视员周海燕、国家电网总工程师孟庆强参加了会议,并作了致辞发言。7位院士领衔第八届储能前沿技术大会,围绕储能领域不同技术路线及应用挑战,共同探讨储能领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致辞中提出三点倡议:强化创新引领,聚焦固态电池长时储能、新一代电池体系等前沿技术攻关,推动储能与数字化、人工智能融合;完善市场机制,加快推进储能容量电价、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政策设计,探索储能参与碳交易路径,释放多元化的商业价值;深化开放合作,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标准互认,推动中国储能技术装备和服务走出去,共建全球绿色能源新生态。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作大会报告,对中国储能技术与产业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报告,并发布了《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陈海生指出过去一年,中国储能经历了高速发展,新型储能历史上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迎来了历史性时刻,总体上中国储能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竞争加剧态势明显。新的一年,中国储能有望在攻坚克难中继续高速发展,虽然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加,但总体将从规模化发展向全面商业化转变。
第八届储能前沿技术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牵头组织,并联合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业委员会等共同主办。本次大会设主论坛(院士论坛)、长时储能、先进储能材料、AI及大模型在储能电池领域应用、钠电储能、液流电池、短时高频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7个分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主持。陈海生所长为大会开幕式致辞,指出储能不仅是能源转型的“稳定器”,更是能源产业升级的“新引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技术。解决储能领域在材料端、装备端、系统端面临的前沿技术挑战,呼吁以“储能大科学装置+企业联合实验室”为载体,打通“基础研究-中试验证-工程放大”的全链条,让实验室的“星星之火”燃成产业化的“燎原之势”,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中国科技工作者力量。
杨裕生院士、彭苏萍院士、孙世刚院士、赵天寿院士、舒印彪院士、丁玉龙院士等应邀做大会报告,60余位高校院所专家应邀做特邀报告,围绕不同的储能技术路线,共同探讨储能领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本次大会为储能领域专家学者提供分享研究成果、探讨前沿技术的平台,展示储能技术最新进展,立足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结合,为储能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会议现场
陈海生作大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