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所全年到位经费首次突破20亿元
全所上下团结一致、锐意进取,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坚持“谋大局、施大计、成大事”,持续优化科研布局,全力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2024年承担两机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任务、先导专项等项目共300余项。2024年新争取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先导项目、基础科学中心等共153项科研项目。全年到位经费超过20亿元,标志着研究所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2. 研究所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院党组决策部署,加强党建与科研工作深入融合,为研究所攻坚行动提供强大政治保障。徐建中院士等6名党员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储能研发中心党支部、先进燃气轮机实验室党支部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弘扬科学家精神话剧《工于致热 诚以聚能》成功首演;《加强新时代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研究》获全国党建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研究所工会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实现全院唯一的“模范职工之家”全满贯。
3. 研究所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2月26日,研究所召开基础研究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基础研究十条”,加强组织实施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总结2024年基础研究工作成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先进航行器界面输运理论与调控方法”基础科学中心获批;“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获滚动支持。本年度新增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经费翻番,创历史新高。原创性提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聚光太阳能能质能势理论、水基化学链制氢与脱碳方法、新型三步煤气化方法、热化学三步循环制氢方法。微通道设计成果入选ESI工程领域top1%论文;高性能聚合物薄膜热电材料论文首次发表于Nature期刊。
4.研究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增强
11月15日,研究所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紧紧围绕院党组关于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研究部署人才工作计划,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总结2024年人才工作成绩:一方面加大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国内相关行业的招引力度,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29人。另一方面在重大任务中培养锻炼青年人才,新增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8人,为研究所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 研究所学术地位和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4月10日,共同主办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第七届储能前沿技术大会;4月26日,牵头承办2024年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5月17日,共同主办第三届世界储能技术大会暨国际标准研讨会;9月21日,举办2024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多能互补系统国际会议;9月7日,共同主办2024能源绿色发展大会;11月7日,流体力学与叶轮机械青年国际学术沙龙在香港召开。研究所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被央视一套《新闻直播间》、《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广泛报道和关注。
6.“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新技术与应用”荣获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4月30日,山东肥城国际首套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首次并网发电一次成功,性能指标再创世界纪录,该成果入选侯建国院长新年致辞。“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新技术与应用”团队默默耕耘20年,在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产业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确立了我国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入选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75个首创故事,并荣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7. 系列轻型涡轮发动机实现批量应用
TWS800涡扇发动机配装某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完成全部试飞科目;TWS400涡扇发动机完成全部性能鉴定试验,具备状态鉴定条件;TWP500涡喷发动机配装某超音速平台完成超音速飞行;TWP200L加力涡喷发动机配装超音速靶机完成重要活动;TWS180单轴涡扇发动机配装某巡飞系统完成多架次科研试飞;TWS300单轴涡扇发动机完成摸底科研试飞,进入性能验证试验阶段。
8. 煤炭先导专项完成15项工业示范主体建设
依托煤炭先导专项,突破了气化提质的煤粉锅炉低负荷稳燃等20项关键技术,完成了15项工业示范(主体)建设。“循环流化床煤制工业燃气耦合残炭燃烧发电联产技术”“超低挥发分超细含碳燃料清洁高效焚烧技术”“煤粉锅炉流态化自预热燃烧技术”三项成果通过权威机构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促进我国煤炭分级分质、灵活燃烧和低碳利用具有开创性意义。
9. 百米级叶片外场综合测试系统研发成功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完成151米叶片设计制造及外场测试,所开发的“气弹颤振抑制技术”经过工程热物理学会鉴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超长柔性叶片设计研发验证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与此同时,团队由陆上风电向海上风电拓展,开发了浮式风电风洞/水池模型在环测试实验系统,完成漂浮式风电机组耦合一体化仿真,获得先导专项项目支持。
10. 中远程智能巡飞系统多机智能组网飞行验证
开展了巡飞智能组网协同算法等关键技术研究,自研中远程智能巡飞系统,完成了多机组网智能系统飞行,实现了人不在环自主编队飞行。协同组网试验的飞行成果标志着团队具备领先的巡飞集群智能协同能力,为后续争取重大任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