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指引我们永远向前

发布时间:2024-09-10

来源:管理支撑党支部 作者:董欣、崔欣莹 【字号:

我们在整理尘封的历史档案时,发现了1983年的《人民画报》。这是为吴仲华教授做的专题报道,一下子将我们带入了对吴先生的回忆里。

有一张照片生动展现了吴先生在NACA工作期间的风采。作为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的提出者,年轻的吴先生彬彬有礼,耐心细致地为来访者讲解,听众恭敬认真,体现了吴先生的大家风范和学术地位。

正是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感,激励吴先生绕过大半个地球突破重重封锁回国,以满腔热血投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

还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更是令我们为之动容。吴先生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场景,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吴先生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始终坚持为党为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终生。

我刚入职时,学报的荣誉主编余申老师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老当益壮。

余申老师1934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在哈佛第一位获得细菌学博士的中国人,二舅是北京协和医院当院长的第一个中国人。余申老师从力学所博士毕业后,在吴先生的指导下,负责超声速叶珊风洞的设计、调试和实验研究。他曾多次应邀去国外研究所作大会报告,与众多学者结为挚友。

要促进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必须加强国际交流。1992年,英文期刊《热科学学报》应运而生。余申老师凭借深厚的学科背景和扎实的英文功底,满腔热情投身学报的工作,先后担任执行主编和荣誉主编。在他的努力下,《热科学学报》陆续被CA、EI、SCI等数据库收录,影响力越来越大。

余申老师任执行主编时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剑桥大学著名的约翰丹顿教授投稿至学报时,余老师发现有十处小错,于是在邮件里客气地向他询问这些地方是不是不太妥当。丹顿教授回复说:我很吃惊,你说的都对,按你说的这十个地方都改。余老师的学术修养和英文水平令国内外同行钦佩不已。

记忆里的余申老师,总是穿着整洁的西装和白衬衫,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良好的家庭环境未曾使他沾染骄奢的习性,反而赋予了他高贵的品行。他对党忠诚、爱岗敬业,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将旧中国建设成今日的新中国。即使已经八十多岁,他依然生气勃勃,对工作有着忘我的热情,总想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期刊工作中去。如今余老师已然仙逝,但他声如洪钟的笑谈,精神矍铄的身影,仿佛仍在我们身边。

一代代工热人在老科学家精神的激励下接续奋斗,我们更要敢于担当,在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征程上,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