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廉洁自律初心 点燃科研报国之火

发布时间:2024-09-10

来源:新技术实验室党支部 作者:田振玉 【字号: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科研报国和廉洁自律的火炬代代相传,点燃了无数科技工作者心中的火焰。众多新老科学家以卓越的科研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他们的智慧和奉献,书写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壮丽篇章。他们的一生,是对科研报国理念的不懈追求和实践,更是廉洁自律精神的生动体现。

吴仲华先生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在美期间,他以其卓越的科研能力,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吴仲华先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科研条件,回到祖国。他深知,个人的成就与国家的强盛相比,微不足道。回国后,吴仲华先生投身于航空发动机的研究工作,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主持研制的涡喷发动机,为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我国的能源供应还不紧张,能源问题也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的形势下,吴仲华先生敏锐地意识到能源问题不久即将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必须认真对待,有预见性地提出及早研究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制定正确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战略。更可贵的是,吴仲华先生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律的品质,他坚信科研工作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名利不可取。

在徐建中院士的言传身教中,我也窥见了吴仲华先生的风采。徐院士师从吴仲华先生,1967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吴先生身边工作,深受吴先生教诲与喜爱,长期从事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基础及应用研究,提出了叶轮机械三维激波关系,发展了三元流动理论。徐院士总是那么朴素又亲切,虽年逾八十,但他依然怀着对国家发展、学科建设、研究所规划和研究生教育的深切关怀,他筹划并创建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在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创建吴仲华班,传承和发扬吴仲华精神,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在与徐院士交流受他教诲的过程中,我总是能深深感受到他对科研、国家的热爱,对青年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在研究所工作的十余年里,我接触较多的杰出科学家还有金红光院士和朱俊强院士。

每次见到金院士他总是穿着简单而整洁的衣物,没有任何繁复的装饰,却透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他的衣服总是干净利落,一如他对待科研的态度——严谨而专注。“当选院士,肯定是高兴的,但其实我还是原来的我。换个角度讲,那些没有当选院士的科研工作者,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能说我很幸运,得到了这份认可”,这是金院士曾轻描淡写一句带过感言。对他而言,成为院士并非科研旅程的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出发点。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种激励,要求他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问题,深入探究,以期实现更远大的科学目标。在金院士身上,我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本色——不为名利所动,只为科研和真理而生。他的朴素,是对科研事业纯粹追求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我们年轻一代最生动的教育。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朱俊强院士提出“我国科学家必须要靠自己的双手、靠原创解决问题。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始终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能源动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难题”。作为一名管理工作者,朱院士在任工热所所长时曾说过,他始终坚持“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建立一套既激发紧迫感,又发挥积极性、充分解放束缚的管理制度,让科研人员把精力投入到踏踏实实的创新研究中,释放更大的创新潜能,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作为一名资深前辈,朱院士对青年学者提出了嘱托:“一是要胸怀大志,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二是要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同时忌好高骛远;三是要密切师生和团队关系,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在生活上要平等沟通。”

这些科学家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国家的忠诚,什么是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我们能感受到科研工作不仅是追求个人成就的舞台,更是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不为外界诱惑所动,始终保持着对科研工作的敬畏之心和对国家的忠诚之情。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来者,要以国家的需求为己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