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2024年11月,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开展了“向邓小平学习”好书共读主题党日活动。活动中,党员同志们通过共读经典书籍,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与精神,并撰写了心得体会。经过评选,这7篇心得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展现了对邓小平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文字,感受榜样的力量,汲取思想的智慧。
一等奖心得体会 1 | 作者:王浩然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重温邓小平同志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当下的工作和生活。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一生,贯穿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事求是的精神
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强调:“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朴实的话语,体现了他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发展道路的选择。邓小平同志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这个大胆的尝试,使中国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改革开放需要思想的解放。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他倡导大胆试验,鼓励地方先行先试,为中国的改革探索了宝贵的经验。他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于经济领域,也体现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来说,创新同样重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需求,我们需要继承邓小平同志的创新精神,不断开拓进取。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邓小平同志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强调,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判断一切工作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坚持和平发展,扩大对外开放
在国际关系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战略。他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提供了创造性的方案。在对外开放方面,他倡导“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
五、勇于担当的领导风范
邓小平同志一生经历了多次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信念,勇于担当。在关键的历史关头,他敢于承担责任,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策。他的个人魅力和坚定信念,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阅读邓小平同志的生平和思想,我深深感受到他作为一名伟大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胸怀。他的务实精神、创新思维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在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选择。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发展的方向,都需要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智慧。从他的事迹中,我体会到:
1. 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避免盲目跟风。
2. 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面对新问题,要有突破传统思维的勇气,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
3.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始终关注人民的需求,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衡量标准。
4. 放眼全球,胸怀天下: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有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纪念邓小平同志,不仅是缅怀一位伟大的领袖,更是为了传承他的思想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以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榜样,立足本职,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结合实际,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不负历史使命,不负时代重托。
一等奖心得体会 2 | 作者:王鹏飞
《向邓小平学习》是一本通过回顾邓小平的生平事迹、理论贡献以及治国理政经验,展现邓小平伟大思想和实践精神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伟大领导者,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更是一位拥有非凡智慧和卓越胆略的伟人。
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政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方面,邓小平的领导思想可以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来概括。他勇于打破旧有的思想束缚,敢于面对现实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体制,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他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对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开启了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时代,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读完《向邓小平学习》之后,我深刻感受到,邓小平不仅仅是一位改革者,更是一位坚定的实践者。他从不迷信理论,更注重实际效果。他的许多决策,都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的。例如,在推动农业改革时,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而在推行市场经济时,他也没有盲目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灵活调整,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这种务实、灵活的态度,恰恰是邓小平思想的核心之一,也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得稳步而坚定。
邓小平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但他从未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迫下台,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在重返政坛后,邓小平不仅恢复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更重要的是,他迅速扭转了国家的发展方向,带领中国走出了困境。邓小平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至关重要。
邓小平的领导风格和为人处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政治斗争中从不轻易激化矛盾,而是通过谈判和妥协化解冲突,充分展示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在处理台湾问题、香港回归等重大问题时,邓小平始终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远见。他的理性、冷静和宽广胸怀,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
邓小平一生的奋斗历程和治国理政理念,启示我们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要有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决心。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精神,也提醒我们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要注重实际问题,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邓小平的伟大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经验,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通过《向邓小平学习》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伟大人物,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的榜样。他的理论、实践和精神,仍然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指南。
整本书对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该书的第一个专题,向邓小平学习信念坚定。从书中所介绍的邓小平先生的生前事迹来看,他是一个真正的言行一致的人,他把一切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愿意绝对的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没能改变邓小平同志的初心。书中详细介绍了邓小平同志政治生涯初期的三起三落。首先,是在1932年的时候,那时候的邓小平担任中共寻安中心县委书记。那时候的临时中央认为,坚持毛泽东主张的邓小平执行了纯粹的防御路线,同时中央机关报也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指责邓小平同志犯了机会主义错误。这些事件直接导致了在1933年时邓小平同志收到了严重的党内批评并被撤销党内职务,并被送到了红军总政治部驻地的一间小破屋里接受隔离审查,这是邓小平同志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跌落。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信自己认为正确的,并且等待机会。在随后的几个月,蒋介石亲自指挥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大规模的围剿,此时博古提出让邓小平担任总政治部秘书长。随后的长征途中,邓小平随队进入遵义,并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1935年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也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邓小平在会议中担任记录工作。随后在1936年,邓小平来到了红一军团工作,重回了军事斗争的第一线,并担任重要领导职务。随后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同志遭遇了人中的后两次跌落,但这些都没改变他的政治路线,他依然踏踏实实的履行党员责任,听从党的安排。初心不悔,信仰如磐。
一等奖心得体会 3 | 作者:吴跃腾
结合我是航空发动机专业的背景,特别是压气机智能化设计与流场预测方向,阅读《向邓小平学习》让我从他的思想与实践中获得了许多启发。这些启发不仅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更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坚定信念,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邓小平同志一生的理想信念源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热爱,他总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他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重视科技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
作为航空发动机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象征。压气机智能化设计与流场预测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提升和效率优化。我们需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以坚定的信念为驱动,把自己的科研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为实现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贡献力量。
二、实事求是,扎根实际研究问题
邓小平同志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强调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问题并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在科研中尤为重要。在压气机智能化设计中,我们常面对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既有实验验证的需求,也有仿真模拟的约束。
邓小平同志的实事求是启示我们,科研工作不能停留在理想模型或理论分析上,要真正从实际需求和工程背景出发。例如,在流场预测中,结合实际压气机的运行工况,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如DASNN或Transformer提取数据中的物理规律,既能提升预测精度,也能加速设计迭代过程。
三、敢于创新,突破传统方法的限制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的种种决策,体现了他勇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例如,他提出了经济特区的设想,为中国发展探索出一条新道路。在航空发动机设计中,同样需要这种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压气机设计方法往往依赖于经验公式和大量的迭代试验,这不仅费时费力,还受限于设计人员的主观经验。而智能化设计结合数据驱动模型和优化算法,可以在大幅缩短设计周期的同时,提高设计精度。这需要我们敢于尝试新的方法,比如利用生成模型(如条件扩散模型)生成高质量的压气机叶型几何,以及结合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流场分布,推动设计流程的智能化转型。
四、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实际应用价值
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他认为一切科技进步都应服务于人民福祉。在科研领域,这要求我们注重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避免“为科研而科研”的倾向。
压气机智能化设计和流场预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航空发动机性能、降低燃油消耗并减小环境影响。这些成果不仅能直接服务于我国航空工业,也能为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航空作出贡献。邓小平同志的为民情怀激励我们时刻关注科研工作的实际意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五、善于团结协作,凝聚科研合力
邓小平同志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卓越的领导艺术,他总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完成艰巨的任务。在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压气机智能化设计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单靠个人的努力难以完成。
因此,我们需要以团队合作为基础,整合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形成合力攻坚。例如,与材料学专家协作探索新型叶片材料,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合作优化深度学习算法。邓小平同志的团结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即科研工作不仅需要个人努力,更需要跨学科的协同创新。
六、保持学习和探索精神,适应时代需求
邓小平同志的创新与成功离不开他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他不仅关注国内外形势,还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在我们当前的科研工作中,技术迭代迅速,新理论、新工具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站在科技的前沿。
例如,在智能化设计和流场预测中,如何将生成对抗网络(GAN)、变分自编码器(VAE)或扩散模型等最新算法融入压气机优化设计?如何利用高性能计算和GPU加速提升流场模拟的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持续学习和探索,才能在新时代的科研赛道中占据主动地位。
结语
《向邓小平学习》一书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人格,也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发。从坚定信念到实事求是,从敢于创新到注重应用价值,这些精神在科研实践中同样适用。
作为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研究者,我希望能够在智能化设计和流场预测方面继续探索,以实际成果回应国家重大需求,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这既是个人的职责,也是身为党员的使命担当。
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也期待在党支部的学习和讨论中,与各位同志共同成长。
一等奖心得体会 4 | 作者:王世轩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伟大的一生。邓小平同志创新性地提出并完善了一国两制的理论,为香港、澳门的回归打下了基础,不可否认的是,在新时代、新环境、新背景下,一国两制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坚持依法治港治澳,坚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治理模式,对于扰乱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问题决不退让。一国两制的施行同样表明了我国对于和平解放台湾的准备与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在新时期,如何深入学习和使用邓小平理论,如何充分使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答案就在《向邓小平学习》一书中,邓小平同志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创精神跃然纸上,引领我走进了那个充满智慧与远见的世界。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更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人。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每一次跌倒,他都能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重新站起。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邓小平同志以他的远见卓识,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
群众路线,扎根群众
书中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人民情怀。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他甘愿付出一切。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深谙“落后就要挨打”之理,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如《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发展是根基,国力强才有话语权。根据邓小平理论,中国铆足发展劲,冲破困局、接轨世界,于实干中夯实崛起底气。
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如破晓惊雷,打破旧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直击发展核心,破除思想禁锢。从沿海特区先行,到内陆渐次开放,外资涌入、技术生根,盘活经济棋局,让中国经济自此活力奔涌,踏上腾飞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开创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国情、独辟蹊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坚守社会主义根本,又契合发展需求,融合市场经济长处,多元产业蓬勃、民生持续改善,指引中国稳健驶向繁荣,彰显独特优势。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要以邓小平同志为榜样,学习伟人坚韧不拔、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科研,为报效祖国而不懈奋斗。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不要被尚能忍耐的困难所沮丧,不要被一时的挫折所灰心,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有利的条件与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都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不懈努力。
一等奖心得体会 5 | 作者:盛笑瀛
《向邓小平学习》是一本深入探讨邓小平思想与领导风范的书籍。读完这本书,我对邓小平的“大局观”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尤其是他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展现出的全局观念,让我深感启发。邓小平的领导思想强调“小局服从大局,全体与局部缺一不可,中央要有权威”这三个重要观点,这些思想不仅在他所领导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今天的中国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邓小平非常注重“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在邓小平的治理理念中,他始终认为,任何局部利益都应服务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邓小平面对着各方利益的博弈,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各地实施的改革措施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然而,邓小平强调,地方的改革行动不能脱离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局部的改革必须服从于国家的发展大局。改革开放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例如,在改革初期,邓小平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并且允许不同地区根据自己的情况先行先试。这种做法虽然给各地方在经济政策上更多的灵活性,但邓小平始终强调地方政府必须服从中央对大方向的战略部署,不能脱离国家的总体目标。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他既尊重地方的探索创新,又始终保持着中央的权威和指导作用,确保了改革步伐的稳健与协调。这种“大局为重,小局服从”的思想,是邓小平能够顺利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邓小平非常注重“全体与局部缺一不可”的平衡。他深知,国家的各项政策既要关注整体性的发展,又要重视局部的实际情况。邓小平的“大局观”并不是单纯强调中央的决策,而是要求局部与全体之间保持密切互动、协同发展。国家的发展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局部的发展又是全局发展的基础。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尤为突出。
以中国的农村改革为例,邓小平深知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国家整体改革的重要性。在进行农村改革时,他并没有简单地从中央层面制定一刀切的政策,而是允许地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尝试与创新。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强调,尽管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所有政策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不能偏离改革的基本方向。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仅要考虑到整体利益,也要顾及到局部的差异。这种“大局与局部并重”的思想,使得改革能够顺利推进,避免了过度集中的指令与过度分散的执行之间的矛盾。
最后,邓小平特别强调“中央要有权威”。邓小平深知,在任何国家,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的权威是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邓小平意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国家的发展就会陷入混乱,无法实现长远的目标。因此,他坚持中央必须保持应有的权威,尤其是在重大决策上,中央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不可或缺。
邓小平在实施改革时,总是坚持中央政府的领导地位。他认为,中央的权威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统一部署和协调。他坚信,只有一个有权威的中央政府,才能确保各个地方和部门的行动不会偏离国家的发展战略,才能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国家的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邓小平通过强调政策的集中性与统一性,确保了中央政府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迅速有效的决策。例如,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局部问题,邓小平明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执行中央政策,尤其在重大问题上,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性。只有在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改革才能有序推进,国家才能保持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总结来说,邓小平的“大局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强调“小局服从大局,全体与局部缺一不可,中央要有权威”,这一思想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为今天的中国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当从邓小平的领导思想中汲取智慧,既要重视全局,又要注重局部,确保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从而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等奖心得体会 6 | 作者:赵海凤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通过阅读《向邓小平学习》一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还是一位具有非凡远见的改革家。本书通过多个维度回顾了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事迹,深刻阐述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的重要决策,体现了他一生致力于国家、民族振兴的伟大精神。
作为一名研究生,在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过程中,我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营养,并深刻感受到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邓小平精神的重大意义。以下是我从本书中获得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邓小平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其一生事业的根本动力。正如书中所述,“邓小平的伟大在于他在不同时期都能保持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同时根据国家和人民的需求,灵活调整策略。”他深知改革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方向的结果。在对待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时,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思想禁锢,体现了他在坚持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对现实的深入分析和判断。
作为研究生,特别是在学术研究和思想探索中,我们也应当学习邓小平同志那种敢于突破常规、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复杂的学术问题时,要勇于用创新的思维去打破已有的框架,并通过扎实的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推动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远见卓识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书中多次提到,邓小平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他在长期政治斗争与历史经验的积累中,逐渐形成的成熟理论。
在《向邓小平学习》一书中,特别强调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部署。他在推动农村改革、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等领域做出了重要决策。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进而推动国家的整体进步。这种远见卓识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作为研究生,我深感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学术界同样面临着不断变革的挑战,传统的学科框架和研究方法常常难以解决新问题。我们应当像邓小平同志那样,敢于拥抱创新,勇于打破旧有框架,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心态来进行学术探索,推动学科和知识的跨越式发展。
三、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人民至上的理念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书中提到,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指出,“中国要富起来,人民才会富起来”,这体现了他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还是在其他政策上,他始终注重政策能够使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改善民生。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者,我们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成就,更要关注学术成果如何服务于社会,如何为人民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日常学习和研究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家需求、社会发展之间的契合度,力求让自己的学术研究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
四、敢于担当与创新精神
邓小平同志作为领导者,具有极大的担当精神。他敢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果敢决策,推动国家走向正确的方向。例如,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初期,面对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时,敢于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这一灵活务实的做法极大促进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向邓小平学习》一书中的这一部分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研究生,尤其是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我们也应当具备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学术研究同样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在面对前沿问题和理论困境时,我们不能害怕失败,而要敢于去尝试新的思路,进行新的探索。
五、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
邓小平同志在一生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负责态度。在面对重大历史选择时,他展现出极强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尤其在改革初期,他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作出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决策,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这一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学术追求中不仅要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更要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命运。
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性贡献,更在于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阅读《向邓小平学习》,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无论是作为一名研究生,还是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我们都应当在理论和实践中,传承邓小平同志的伟大思想和精神,以此指导我们的学术追求和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一等奖心得体会 7 | 作者:刘昊阳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在 70 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面对革命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他不畏艰险、南征北战,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做出卓越贡献;面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繁重任务,他鞠躬尽瘁、励精图治,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抉择,他力挽狂澜、开拓新路,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成就离不开其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在 70 年的革命岁月中,邓小平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他的“三起三落”,即使是在受到错误批判,蒙受巨大冤屈时,他仍然坚持真理,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同志恢复原来担任的职务。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他强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他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三大提出加快和深化改革的任务后,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艰难的情况下,我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内政治风波和国际复杂形势又一次使我们党经历了严峻考验。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又是邓小平坚定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了险风恶浪的考验,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破浪前进。在邓小平改革思想指引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稳步推进,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的潮流,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将改革开放置于这个伟大事业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鲜明风格和重要特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邓小平同志领导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重大意义。正是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如此兴旺发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一片光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伐不断加快。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也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认真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内核,在不懈的实践积累中提升服务国家、奉献人民的本领。邓小平理论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和强大的思想引领。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明确使命担当,积累扎实学识,汇聚拼搏力量,以昂扬的姿态和坚定的信念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知行合一,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际行动传承邓小平同志的革命风范,扎根中国大地,谱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代化建设新篇章。